鮮于煌說:劇本耗費10年心血,我希望它能成為歷史劇中的清流
七十歲的重慶師大中文系退休教授鮮于煌這兩天格外開心。3月25日,由他創作的歷史劇《巴國風云》與北京一家影視公司正式簽約,拍攝工作將陸續啟動。這部作品以古代巴人為關注對象,從上古傳說到秦滅巴國跨越近兩千年,展示了有勇有謀的古代巴人在中華民族史上曾留下的輝煌。“劇本耗費十年心血,我希望它能成為歷史劇中的清流。”鮮于煌說。
激將法激出來的作品
鮮于煌是重師中文系知名教授,也是重慶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方面的專家,對于三峽地區少數民族研究更有不少獨到見解。巴文化是鮮于煌專攻的學術方向,“我老家在四川閬中,那里曾是巴國滅掉充國之后遷都所在。我是巴人后裔,后來注意到學術界對巴文化研究不夠系統,于是決心做點事情。”
不過,這部電視劇本的誕生有些偶然。“是被激將法激出來的。”鮮于煌說,十幾年前,有個北方作者寫了一個《巴國演義》的劇本,交來評審的過程中被反復槍斃,“地域和知識結構所限,那個劇本我沒法認可。他不服氣,就說你行你來寫吧,于是我接了下來。”
以巴人后裔身份創作這部電視劇,鮮于煌顯得十分慎重。那時他還沒退休,創作時間至少得推遲到深夜十點半,寫到凌晨一兩點是常事。由于不會操作電腦,他都是靠手寫,寫完一集再找學生幫忙錄入打印。
從搜集資料到提筆創作初稿,再到敲定改寫稿,直至今年完成版權登記并正式簽約,這個過程耗費了十年。“總共有七十多萬字,反復修改,手稿都有幾十斤重了。”鮮于煌表示,以他的學力視野所見,這應該是我國首部全面系統展示古代巴人面貌的作品。
跨越千年的巴人故事
按照鮮于煌設想,《巴國風云》始于上古神話巴人先祖廩君,結束于公元前316年秦國滅巴,跨越上千年,是一部“三分真實、七分虛構”的歷史正劇,預計拍攝45集。
“虛構也不是胡編亂造,而是按照歷史文獻去對那個時代藝術加工。”他說,創作中最大的困難就在于巴人史料分散不成系統,只能一點點去挖掘積累,為此他反復閱讀了《華陽國志》、《史記》、《唐書》等涉及巴人的文獻。鮮于煌舉例道,在史料中,廩君稱王的這段歷史只有短短幾百字的描寫,而在電視劇中,這一段將是全劇的第一個小高潮,部落之間的矛盾與爭執將通過場景、服飾、音樂等得以呈現,這些場面就是史實與虛構的大融合。
“古巴人分三大支:龍蛇巴人、魚鳧巴人和白虎巴人,”鮮于煌介紹,“劇本以龍蛇巴人為主,他們以龍蛇為圖騰,龍代表中華民族,因此這一支巴人反映的是國家主流文化。盡管研究不多,但對國家民族意義重大。”
“對巴人故事的追溯,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整個中華民族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鮮于煌說。(本報記者 趙欣)
■新聞鏈接
劇中的巴人生活
1.兵器 巴人以驍勇善戰著稱。為體現這一特點,《巴國風云》中的戰爭場面將達到一半以上。而巴人的代表性武器:柳葉劍、戈、矛等將有很高的“出鏡率”。
2.儺舞 打仗時,巴人通常會安排“前鋒部隊”戴著百獸面具,跳著巴式儺舞沖鋒陷陣,大敗殷兵。這個場景將通過面具、舞蹈的設計及臺詞的內容等向觀眾還原。
3.習俗 除了戰爭場面外,巴人的生活習俗也貫穿于整個劇本之中。如巴人釀制清酒、煮井為鹽、用竹筒連接高山澗水等習俗,都將得到呈現。(2017年3月30日《重慶晨報》第10版)
![]() |
鮮于煌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