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6月19日18時35分訊(何婷)2015年11月5日凌晨,在重慶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教室里,張曉青及團隊5人正在為即將進行決賽的第十四屆中航工業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作準備。趕材料,做設計,建模型,通宵達旦。最終,張曉青及其團隊在獲得重慶市特等獎之后,又抱回了全國三等獎。
比賽結束的那天,張曉青靠在墻角沉沉地睡著了。這個冬天對她而言,顯得更為忙碌,但收獲頗豐。不僅為“兩次市級一等獎和1次全國一等獎”的競賽畫上了圓滿的符號,而且以“專業第一”的優異成績留校讀研。
“美女學霸”接地氣:用“數學建模”玩轉生活“小竅門”
一頭烏黑的長發,帶著一副文藝小清新的眼鏡,一顰一笑透著江南女子的靜雅溫婉。實在讓人驚訝,這樣恬靜的女同學是一名擅長數學建模的“超級大腦”。
張曉青是重慶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運籌學與控制論方向研二學生,“我從小就特別喜歡數學,數字是我最好的朋友。”從小學開始,張曉青就有“喜歡做難題”的癖好,數學成績總是“完勝”全年級男同學,成為數學“女神”。
上大學后,隨著專業知識的增長,她化身生活“小能手”,擅長用數學模型來研究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下雨天沒有帶傘,她計算出步伐速度和行走路線讓自己淋雨最少;家里裝修,她則計算出地板磚的鋪設方式以節約成本……諸如此類的數學問題,張曉青樂在其中。
在2015年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競賽中,張曉青結合沙坪壩區大學城公共交通線路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多目標優化市民出行的智能方案,“我喜歡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設置成目標函數,把數據抽象為數學問題,通過計算,得出最優方案,總結出自己的‘小竅門’。”
數學“癡人”:2個月讀完50本專業書、做完20年建模試題
然而,這樣的“技能”并不完全歸咎于天賦和興趣。初入大學時,為了學習好《數學建模》,張曉青在2個月之內讀完了50余本專業書籍,做完了20年建模試題。為了充分了解建模,即使回家只有2小時,張曉青依然堅持3年暑假沒回家,每天泡在實驗室研究模型、計算及論文寫作,寫完了6個厚厚的筆記本。
張曉青是大家口中的數學“癡人”,課堂上,她總是坐在第一排專心聽講;圖書館內,數理專欄區總有她的身影;寢室里,她經常挑燈夜戰到凌晨……“有時候做夢都在做數學題,我會突然起床計算結果;有時候走到路上,偶爾會因為思考問題而撞在樹上;也曾因看書入迷而錯過飯點……”提及自己平時的學習,張曉青說到。
越努力,越幸運。大學期間,張曉青連續每年獲得學校綜合獎學金一等獎,專業成績始終保持第一,競賽成績也是頻頻告捷:2次市級一等獎、2次全國一等獎、1次全國三等獎,本科期間,共計獲得40余項國家級、院校級獎項及榮譽稱號。
回首求學時光:“自強不息 知行合一”是座右銘
回首在重師的6年,張曉青永遠記得那些努力奮斗浸透汗水的日子,那些將無數個白晝和黑夜裝進自習室的日子;那些復雜的數學公式擠滿了周末的日子……“感謝曾經的堅持和努力,讓自己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
本科畢業那年,張曉青被評為“重慶師范大學首屆影響力人物”,頒獎典禮上,重慶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黨委書記何大海為其撰寫頒獎詞,頒獎詞這樣寫道:她是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標兵典范,潛心專研,勇奪專業強者的桂冠;她是專業競技上的實踐者,直面挑戰,披荊斬棘,勇登頒獎舞臺。
諾大的舞臺,絢麗的霓虹燈,接過鮮花和獎杯的那一刻,張曉青哭了,只有她自己的知道,這樣一份交雜著心酸與淚水的榮光,是多么的來之不易。“自強不息 知行合一”,是母校留于自己的精神財富,也是張曉青一直以來的座右銘。
“當一名雙語教學的數學教師,培養更多熱衷于數學的國際人才”是張曉青的理想,她更感激母校的培養,特別是趙克全教授的悉心指導。未來,也許會讀博,也許會做一名中學教師,但是不管如何前行,做一名人民教師,是張曉青的初心,更是決心。
相關鏈接:華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