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驕陽似火,但擋不住重慶師范大學師生參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腳步。學生們在指導老師帶領下,將豐富的文化生活、科學的生產方式、現代的文明觀念送進山鄉,并在親身體驗中了解世情國情,在服務貢獻中厚植愛國情懷,在實踐鍛煉中增長知識才干。青春的臉龐上,汗水折射出的理想和信仰之光分外璀璨。
22年先進,見證不變初心
和往年一樣,2019年暑期剛一開始,重慶師范大學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全校220多支隊伍、4600多名師生,在“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的精神旗幟引領下,深入重慶各區縣及陜西省延安市、山東省淄博市等40多個縣(市、區),通過支教、調研、幫扶、關懷等志愿服務活動,積極參與新時代“三農”工作,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新時代追夢征程。
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品牌,暑期“三下鄉”活動一直是重慶師范大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方位構建了科研、實踐、文化等“十大育人體系”,并將暑期“三下鄉”活動納入其中,成為“實踐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的重要環節,進一步服務青年學生成長和成才。
學校主動作為,通過校地合作、校企聯合、學校引進等方式不斷拓展實踐平臺,并著力加強第二課堂建設,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把勞動教育課列為必修課等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此基礎上,學校進一步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全面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著力優化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并將社會實踐活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全面推進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化、項目化、精品化。
為了確保實踐育人體系立治有體、施治有序,學校特別成立實踐育人工作領導小組,不斷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保障實踐育人經費投入,通過“外引內培”,加強各部門及學院間、學校與社會間的聯動協作,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實踐成果共享和轉化機制。
2018年,學校連續22年獲得“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
22年先進,映現出一代代重師師生“向下扎根”的不變初心。
22年先進,更見證了一代代重師師生“向上生長”的青春奮斗。
腳踩泥土,踐行青春使命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五四運動100周年,兩大時間節點激揚起的自豪感與使命感,使得師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的熱情特別高昂,報名人數也創下新高。”重慶師范大學團委書記毛霞欣喜地介紹道。
為了確保活動的善作善成,學校積極遵循“目標精準化、工作系統化、實施項目化、傳播立體化”的工作原則和“按需設項、據項組團、雙向受益”原則。內容設計上,學校緊緊圍繞理論普及宣講、歷史成就觀察、依法治國宣講、科技支農幫扶、教育關愛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美麗中國實踐七大主線申報了126個重點項目;并進一步聚焦“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投身打贏脫貧攻堅戰”“投身鄉村振興戰略”三大主題,推出了“青年大學習”“絲路新世界·青春中國夢”“推普脫貧攻堅”“筑夢新時代·奮斗新征程”等16個專項行動;科普宣傳、脫貧攻堅、深度調研、紅色教育、示范引領5個校級專項活動,力求用實實在在的服務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服務“三農”。
科普宣傳方面,重慶師范大學發揮自身教師教育優勢,特別設計了“ESS鄉村少年科學營”專項計劃,著力推廣和普及科學教育,提升鄉村學校的科學教育質量。“少年營”組建了“史韻”團隊、“扶貧路上的向日葵”團隊、“晨曦”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團等分團,兵分多路,深入城口、石柱、巫山等貧困區縣的鄉村學校,從生活現象入手,向鄉村少年普及科學知識;通過大氣壓強實驗、食鹽分離實驗等科學小實驗激發孩子們關注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引導孩子們進行科學探索,受到了孩子們的熱烈歡迎,成員們也留下了充實、溫暖、持久的青春回憶。
脫貧攻堅方面,學校的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初等教育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深入貧困區縣,不僅積極開展宣講活動,使基層群眾對扶貧的國情國策有更深入了解;更通過科學、扎實的調研,精準設計脫貧實策,深入開展幫扶活動。
深入調研方面,招生就業處下屬“職途-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合作社”,針對重師畢業生近年來參與的各類“基層項目”開展專項調研。調研以大規模網絡問卷調查方式收集與分析數據信息、接地氣的實地田野調查體驗真實環境、互動視頻寄語聯結“校-生”情誼為主要形式;聚焦參與“基層項目”的大學畢業生在具體崗位上的服務情況和工作成效,挖掘“基層項目”大學生的典型經驗與代表,切實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
紅色教育方面,學校特別推出“追尋紅色足跡·情系圣地發展”系列活動,以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為契機,在全校招募實踐團隊赴延安開展黨史學習、紅色教育、實踐鍛煉和課題研究等系列活動,得到學生們的熱烈響應。
學校還成立了“空中課堂”實踐服務團,以此作為整個“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服務團隊對外交流的窗口,對鄉村調研、貧困學生幫扶、減貧脫貧等調研團隊上交的材料進行匯總及修正,極大地提升了學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整體性與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智博會期間,學校特別組建志愿服務團,選派109名志愿者分赴大會峰會組、接待外事組、展覽組等參與志愿服務。志愿者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用青春書寫責任、用微笑添彩智博”的服務理念,并成為智博會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此外,7月22日由重慶新聞學院與重慶市高教學會電子商務專委會聯合組織的重慶高校師生“探尋大美長江·服務鄉村振興”暑期聯合實踐活動完美收官。40名師生,歷時15天,頂著高溫酷暑,翻越高山峻嶺,沿長江流域和三峽庫區10個區縣,先后在40多個鄉鎮70多個鄉村、企業和電商扶貧點助力山鄉扶貧,并用當代大學生的視角記錄了新時代的重慶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如何發揮示范作用。
一步一印,“青馬”學員負冀爭先
在重慶師范大學師生眼中,學校的“青馬”學員們都有著別樣的精氣神,時時處處事事走在前列,為朋輩樹立了一個個可感可學的榜樣。
2018年,學校生命科學學院“青馬”學員中一名學生骨干在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千校千項”成果遴選活動中,被評為“強國一代新青年”。
今夏的“三下鄉”活動中,學校“青馬”研修基地的學員和生命科學學院“青馬”學員更是一馬當先,在前期扎實調研的基礎上,組建康養志愿服務團深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因地制宜地推出集健康習慣“養身”、文化藝術“養心”、山水之樂“養性”、科學技術“養智”、思想體驗“養德”為一體的“康養”理念,助力該縣鞏固擴大“轉型康養綠色崛起”脫貧成果。
服務團堅持以“健康中國”戰略為綱領,著力提升居民健康素養,不僅為居民免費測量血壓,量身定制健康生活菜單,還通過自制圖冊、現場互動問答等形式,大力宣講如何鑒別優劣食品、分辨激素果蔬、了解食品添加劑等,引導居民以健康習慣“養身”。
服務團高度重視“以文化人”,一方面將精心編排的文藝節目送進農戶院壩、社區廣場、鄉村“四點半課堂”,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積極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文明新風吹過村村寨寨;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土家族文化和當地民俗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構建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促進居民以文化藝術“養心”。
服務團聚焦“風情土家·康養石柱”的價值定位,大力宣介生態和環保常識,不僅自創了“佩奇分類法”,將知識趣味化、通俗化,還創新推出生態瓶制作活動,將生態保護知識融入活動,讓居民和游客在暢享山水之樂的同時涵養性情,自覺地保護環境,實現以山水之樂“養性”。
服務團還深入“中華蜜蜂養殖關鍵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示范場、“產業扶貧黃精木瓜種植示范基地”,利用所學幫助當地推廣生物防治法,發展特色產品,引導農村青少年了解生態農業,大力踐行科學技術“養智”。
此外,服務團還深入宣傳、觀察和宣講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巨大變化,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思想體驗“養德”。
值得一提的是,在踐行青春使命的同時,“青馬”學員們還走進石柱縣革命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重溫革命精神,堅定跟黨走的信念,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服務團成員列隊站立于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莊嚴地宣誓:“……繼承先輩遺志、發揚光榮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青春的聲音堅定、清亮,令人心潮澎湃,如一股股鮮活、歡躍的涓涓細流,匯聚成奔騰、浩蕩而宏大的奮進潮流,在新時代的壯闊征程中大放華彩。
(《中國教育報》2019年9月20日第七版)
相關鏈接:《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