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歷史與社會學院“中國西南與東南亞歷史與考古系列講座”在我校集賢樓312教室舉行。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中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鄭君雷教授應歷史與社會學院考古文博學院邀請作題為《嶺南:考古學和文化史上“真正的南方”》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我校歷史與社會學院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蔣剛教授主持。

鄭君雷從“真正的南方”的兩個表現、嶺南文化何以成為考古學和文化史上“真正的南方”、中國南方的珠江地帶三個方面展開講座。他以蘇秉琦先生在《嶺南考古開題》中的話語引入;強調蘇先生在此書中提到“嶺南與一般的南方有所區別,是真正的南方”,這里有奇特的民族、獨有的文化、特殊的物產。他介紹了嶺南地區的自然地理概念和歷史地理范疇,并逐步揭示古代中原人意象中嶺南地區的奇異景象和現代考古學上的“嶺南”特征。
隨后,鄭君雷探討了嶺南地區海洋人的特性。面向海洋的特殊地理環境,造就了百越人群的海洋人文特性,具體表現在都城海洋性的建設、海洋漁獵生計、海船制造技術、海洋觀念信仰等多個方面。他總結了嶺南人文民俗的特殊性在于華南百越族群適應生態環境和面向海洋的“文化底層”和“文化基質”與中原居民不同。嶺南百越族群的“文化底層”和“文化基質”不但在這一地域漢文化的形成過程中得以積淀保留下來,而且在漢文化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除此之外,鄭君雷認為,除了特殊的海洋地理特征外,嶺南靠近東南亞并與東南亞民族長期保持密切的交往,也是形成嶺南獨特文化的重要原因。
鄭君雷認為中國南方存在著一條特殊的文化帶——“珠江地帶”,其經濟形態是由農耕與漁獵采集的交錯或并重構成的,族群是由漢人與百越的融合或共存而成,是一種具有陸地與海洋文明交匯或過渡的文明特質,并且歸屬于中原王朝帝國邊疆的一部分。他還將珠江地帶與中國北方長城地帶聯系在一起,提出“北有強胡,南有大越”。

最后,鄭君雷對嶺南地區考古學文化的歷史特征作出了自己的定義:西漢邊遠地區漢文化形成的次生類型。其一,南越國政治制度、百官制度、宮寢制度、度量衡體系都以奏漢體制為基礎。其二,南越國墓出土印章雖然多為漢姓漢名,統治階層實際卻是由越化漢人和土著越人構成,由此引導的南越國文化實質上是一種越漢混合的新型越文化,這類族群集團可以稱為“次生越人”。鄭君雷也將嶺南地區稱為“漢文化形成的次生類型”。
講座結束后,同學們就嶺南文化進程的演變、嶺南地區與周圍地區文化的關系等問題與鄭君雷教授進行了進一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