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龍年新啟,我校歷史學、考古學交叉創新研究傳來喜訊。市級重點學科考古學學科帶頭人李禹階教授在中國人文社科領域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2024年第1期“文明起源與文明互鑒”欄目發表專題文章《中國史前宗教與社會權力的演進》。這也是李禹階教授繼2020年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中國文明起源中的巫及其角色演變》之后,再次在該刊發表的重要成果。


該成果圍繞中國史前宗教與社會公共權力在復雜演進過程中的交互作用,并結合歷史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等多學科理論方法,揭示了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政治與制度文明構建的獨特性。這對于加強對我國古代內涵深厚的政治文明、制度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研究,推動歷史學、考古學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李禹階教授在《中國史前宗教與社會權力的演進》一文中指出:史前社會權力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占卜與天文、農業等公共服務功能。這種祭祀、知識、經濟相結合的包含蒙昧和理性要素的公共服務功能,滋生了以巫師“權威”為標志的社會權力萌芽,并逐漸由自然神信仰轉型為祖先主神崇拜。它使世俗權力不斷擴大,而軍事的、政治的顯性權力要素則是在這種公共權力的發展中逐漸出現的。它最終形成神權、族權、軍權三位一體的權力形態及血緣族氏為基礎的內聚性、排他性與開放性、包容性相結合的復合型社會結構及其制度模式、價值觀念,使史前中國在沒有經過明顯的財富分化階段的情況下進入早期國家階段,形成以宗法制為基礎、世俗權力為核心、祖先神崇拜為特色的“早熟”的政治國家。
該成果是近年來我校堅持科學發展、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深入實施“以學科發展為引領,以培引高端人才為核心,以打造標志性科研成果群為關鍵”三者聯動戰略的重要體現;也是歷史與社會學院堅持優化學科布局,探索跨學科交叉研究,突出學科特色和區域優勢,打造科研精品力作所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作為目前國內歷史學、考古學領域的前沿成果之一,該研究將為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厚實的理論支撐;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做出新的重師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