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上午,由文學院和重慶市國際中文教育聯盟承辦的重慶師范大學70周年校慶系列學術講座暨“精是講堂”第64期在文學院113報告廳舉行。北京語言大學盧德平教授應邀作題為《語言與社會界面:語言景觀分析》的講座。

盧德平表示,本次講座的內容是通過田野調查、數據分析、案例研究等多種手段,探究語言景觀的構成要素、分布特點和社會意義,以期為語言景觀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論支持。
盧德平從四個方面對語言景觀進行分析。一是語言景觀中的物性結構。他認為,物性結構可以反映不用詞項和名詞之間的搭配效果和語義組合關系。在語言景觀研究中,物性結構作為一種解析工具,可以用來分析語言符號在城市空間中的分布、排列和組合方式,進而揭示語言景觀所承載的社會意義。二是語言景觀的物性角色分布。首先,盧德平教授認為形式角色的特有屬性符合商業店鋪的核心競爭法則,故形式角色出現的頻次高。其次,盧德平教授提出形式角色為主導是由于商業語言景觀的發送者想在語言的選擇上和同類型店鋪區分、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三是空間中的新詞新語。盧德平教授提出物性角色缺失的語言景觀表征通常為新造的專名,理解其含義需要借助一些外部條件;城市空間語言具有動態性和社會性,在結構特征上以詞和短語為基本語法單位,凸顯名詞性成分,虛詞較少出現。四是語言與社會的共振。盧德平教授提出語言景觀研究應該建立在對語言本體分析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語言的社會維度,語言景觀不僅是語言使用的顯性表現,更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后,盧德平教授與在場師生親切互動,耐心解答了大家的問題。